鑄鐵平臺鑄件澆不足和冷隔缺陷
在鑄造中鐵水澆不足和冷隔是鑄造中相當普遍的缺陷,在很多情況下,這兩類缺陷在報廢鑄件中占比例很高。澆不足是指金屬液未能充滿鑄型型腔而形成不完整的鑄件,這類缺陷的特點是鑄件壁上具有光滑圓邊的穿孔,或者鑄件的一個或多個末端未充滿金屬液;冷隔是指在兩股金屬匯聚處,因其未能熔合而存在明顯的不連續性缺陷的鑄件,這類缺陷的外觀,常呈現為帶有光滑圓邊的裂紋或皺紋。這兩類缺陷的特點:一是在鑄件檢驗中比較容易發現;二是除了清理工序外,其產生原因幾乎存在于鑄造的每一道工序中。下面談談鑄件澆不足和冷隔的產生原因及其防止措施。
1.鑄件和模樣設計(1)因鑄件截面厚薄不均造成金屬流間斷,在某些鑄件設計中,薄截面位于金屬液難以達到的部位,很難恰當地設置澆注系統。在可能的情況下,應對這類設計進行修改,當無法更改設計時,則需采用相當復雜的澆注系統,以避免產生這類缺陷。(2)鑄件截面相對過薄,這種設計沒能考慮到金屬流動和凝固的規律。如果設計者不能加厚這一截面的話,惟一的補救辦法是提高金屬的澆注溫度,或者修改金屬的化學成分,以其流動性。還有一個較好的彌補辦法是采用不會產生急冷的鑄型(型芯),但這會使生產成本增加,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應更改設計。
2. 模樣(1)模樣或芯盒磨損造成鑄件截面過薄,型砂是磨損力相當強的材料,會造成模樣磨損,進而造成鑄件截面減薄,導致產生澆不足和冷隔缺陷。的預防措施是建立正規的檢查制度,把有缺陷的模樣檢查出來。(2)模樣強度差! 在造型或制芯的壓力下,模樣由于強度不夠而產生變形,這樣的模樣和芯盒會造成鑄型和型芯變形。這樣既會造成金屬液未能按預期設想流動,又會形成鑄件截面過薄。改正的方法是加固模樣。(3)模樣或芯盒定位不準,其產生原因是定位銷和銷套已經磨損,定位銷數量過少或定位銷尺寸過小都容易產生磨損。在上下模底板上按中心線安裝分成兩半的模樣時,也會出現錯位的缺陷。如果不試澆樣品鑄件,則很難證實分裝在上、下模底板上的兩半模樣是否對準。防止產生這類缺陷的措施就是加強檢驗。
3..澆冒口系統(1)內澆道、橫澆道和直澆道截面尺寸不當,為了避免產生金屬液流間斷的現象,應按以下要求設計澆注系統,即使直澆道和橫澆道具有足夠的尺寸,以平穩地向所有內澆道輸送金屬液。(2)內澆道位置不當,內澆道的位置取決于鑄件結構。因此分析鑄型型腔是如何被金屬液充滿的,根據金屬液充滿型腔的流動模式設置內澆道。(3)內澆道分布不當或不均衡! 這是由于沒能正確地預測金屬液流動的實際情況而造成的。(4)壓頭太低! 這也是造成澆不足的一個原因。
4.造型(1)舂砂過實降低了透氣性。(2)舂砂不均時,將造成型砂緊實度的變化,使局部砂型透氣性過低,這樣會改變金屬液的流動,或者形成局部截面受激冷,從而導致產生冷隔。(3)舂砂過松導致上型下沉,使鑄件截面變薄。(4)修型或修補過度,其后果和形成金屬液的翻騰或改變型砂導熱性一樣。(5)芯撐尺寸錯誤引起漂芯,會造成鑄件截面過薄,使金屬熔液很難完滿充型。(6)芯撐過小或芯撐數量過少,造成漂芯。(7)型芯或鑄型的涂料涂層過厚,都會使鑄件的較薄截面變得。
5.金屬成分,碳當量對金屬液的流動性有影響。一般來說,低碳當量的金屬液會因其流動性差而容易產生冷隔和澆不足;但碳當量過高又會產生石墨漂浮缺陷。
解決"冷隔"缺陷
溫度較低的金屬流互相對接但未熔合而出現的縫隙,呈不規則的線形,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兩種,在外力的作用下有發展的趨勢。
對應措施:
1、產品發黑,伴有流痕。適當提高澆注溫度和模具溫度;觀察模溫減少涂料噴涂
2、改變合金成分,提高流動性;
3、燙模件看鋁液流向,金屬液碰撞產生冷隔出現一般為渦旋狀,伴有流痕。改進澆注系統,內澆口的填充方向。另外可在鑄件邊緣開設集渣包以填充條件;
4、伴有遠端壓不實。更改澆口位置和截面積,排溢條件,增大溢流量;
5、改變金屬液流量,提高壓射速度;
6、鑄件整體壓不實。提高比壓(盡量不采用),有條件的話換到大噸位機臺。